Thursday, April 26, 2007

... ... ... ...

....2005 or 2006....

I just wanted to finish something and move on
but then I just have to move on without finishing anything

nothing out of nothing
a trip full of wilderness

a person with frustrated desires

然後我想起來關於我自己的一些片段

一些生命經驗和追尋累積的結果
也許我也誤認了一些生命要追求的目標
死命地投注心力,一無所得,卻還是渴求
陷在裡頭永遠繞不出來


但很快地我又會忘記
這些是什麼

關於自己可能是很重大的事件
卻不能夠在被竊取的人生裡產生意義
於是我上班下班,吃飯拉屎睡覺
過著每個人都在過的生活

也許別人過得去我也過得去
因為不管我當成哪一種人
人生都會結束的

也沒有人可以證明
這樣結束跟那樣結束會有什麼差別

徹底地遺忘
就像沒有發生過一樣
只要我都不在乎了
又對別人有什麼妨礙

有什麼了不起


然後我想到生而為人的鄴力
在沒有能夠超脫的時候
鄴力總是反覆地促使一個人去感受和行動
反覆的渴望和追求
反覆的喜悅哀傷
儘管內容形式在變
所反覆的都是同一種鄴力

這些東西造化了一個人
而難道之後的日子
就是重複被造化的劇本
喜劇悲劇的錯置與組合
文詞堆疊事件...


然後我的文章開始像一些人的作品
反覆繚繞著同樣的提問
同樣不清朗的情緒

日子居然就這麼過了

朋友的自由形式沙龍

我想像的生活好像應該像是這個樣子的
用一些方式進行創作,然後也許有機會展出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始終走不到那個地方

-----

中國時報 D4/影藝新聞 2007/04/25

免策展免導覽 隨興邂逅觀眾 廢棄公寓藝趣橫生 以「自由形式沙龍」 衝撞展覽慣性

【李維菁/台北報導】

  在南京東路一層廢棄了30多年的漏水老公寓裡頭,李佳玲、莊志文 以及黃曉純這3位30歲出頭的藝術家,在這裡組成他們的「自由形式 沙龍」展。他們不要什麼策展人的論述,也不要導覽文字的介紹,只 是低調而隨興地在這裡讓作品與觀眾相遇。

  回歸藝術 連DM都沒有

  「自由形式沙龍」展覽的命題是來自法國歷史悠久的巴黎沙龍展。 巴黎沙龍展覽自1673年開始舉行,是年輕藝術家初試啼聲的場所,也 是他們成名獲利的途徑。不過巴黎沙龍展長年舉辦下來,與藝術學院 、資助者、藝術家、藝評組成了一個穩固的生態,被視為保守傳統。 現代的藝術家提起巴黎沙龍,往往想到的是那種套著金色華麗畫框, 繪畫技法傳統的表現作品。這3位藝術家之所以命名「自由形式沙龍 」,正是想訴說他們試圖衝撞現有的策畫以及觀看展覽的慣性。
  發起展出的李佳玲說,現在的展覽動不動談的就是策展,需要策展 人的文字論述來解說展覽的目的或是藝術家的作品表現什麼,要不然 就是展場當中總是放著導覽手冊等說明,要指導人們怎麼看藝術家的 作品。「在我看來,這是文字創作多過藝術家,」她說:「這裡沒有 任何文字導覽,連DM也沒有,只透過網路散發展出訊息,觀眾直接與 藝術家的實踐溝通。」

  反映現在 呈現真生活

  另一個來自巴黎沙龍的思考在於,現在大家看起來過時的「巴黎沙 龍」式的畫作,其實反映的是一兩百年前那個時代的「現在」。李佳 玲說,那現在的沙龍也應該反映我們身處的「現在」。「我於是想在 這個沙龍中,率性而自然地展現我們正在過什麼樣的生活。」
  「自由形式沙龍」目前舉辦到第5次,地點在台北南京東路的老公 寓中。這是李佳玲家所有的老公寓,因為老舊漏水等等問題一直廢棄 沒使用。3位藝術家便在這裡接上管線,開始了他們自由自在的沙龍 展。他們3位分別出自紐約3所不同的藝術學校,李佳玲畢業自普拉特 藝術學院,莊志文畢業自帕森斯設計學院,黃曉純畢業自視覺藝術學 校,各有各自專注擅長的形式。

  接上管線 荒地冒創意

  李佳玲的裝置藝術運用長條形的黑色鏡面,與老舊的空間處理成相 應幾何結構。拍攝影片與廣告的莊志文作品相當有趣,他與音樂創作 者黎明翰一同閱讀哲學家帕梅尼德的一段文字後,各自分開創作一段 影像與音樂,然後再將兩者結合。以攝影為主的黃曉純則對生活中的 私人回憶進行詩意的攝影紀錄。
  想要進入這「南京東路大公寓」參觀,必須事先預約。聯絡人陳珮 綺press@freeform.tw。